您好!欢迎来到众拍网

首页 > 拍卖要闻 > 投资指南

收藏市场充斥击鼓传花骗局

来源: 常州武进拍卖   发布时间: 2013-12-11 10:30:23 点击量:

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收藏市场,正面临着假货泛滥的困局。
  记者近日探访长沙藏市,发现了比假货更令人吃惊的真相:在收藏界,买到赝品并不稀奇,但买到赝品后维权却极其罕见;囿于“宁愿吃亏不能丢人”的行规和钻了法律不健全的空子,收藏者高价买到赝品后,大多选择伺机转手来“挽回损失”,这也导致赝品在收藏者手中传来传去,形成了恶性循环。
  数据
  免费鉴宝,真品不到一成
  10月17日至19日,湖南省收藏协会和湖南省第三届金融博览组委会合作,在金博会现场进行免费鉴宝活动,想给家里的“宝贝”测测身价的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
  记者关注了一位孙姓老人的鉴宝经过。孙大爷带来了他珍藏的12件“宝贝”,有瓷器、玉器、字画,都是他在古玩市场上淘换的。然而,经过湖南省收藏协会鉴定中心的几位专家鉴定,孙大爷收藏的这些“宝贝”全都是赝品。
  据悉,孙大爷并非个案。这次活动期间,一共鉴定了300多名收藏爱好者的近2000件藏品,里面真正称得上是古玩的不过二三十件,还不到一成。当今收藏市场假货猖獗可见一斑。
  现象
  “市面上古董90%是假的”
  每到周末,长沙各个古玩市场人头攒动。他们的脸上,有把玩时的小心翼翼,有“捡漏”的万分欣喜,也有“打眼”的无尽懊恼……其中的挑战性,让玩家们乐此不疲。近日,记者请来湖南省收藏协会资深藏家卢伯雄,一起探长沙的古玩市场。
  长沙的古玩收藏市场主要集中在韭菜园和天心阁这两块。这些古玩市场的销售都比较综合,既有玉器、漆器,也有旧书、字画等,并没有非常清晰的划分区域,到了双休日就非常热闹。卢伯雄介绍,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龙混杂”。绝大多数藏品都是仿的,甚至仿造的工艺都很粗糙,可摊主也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就是工艺品”,要价不会过于离谱。
  当然,能否在一堆“鱼目”中找到“珠”,就要看个人的眼力和造化了。“这里面的水非常深,市面上那些按古董来卖的,90%都是假的。”一位爱好收藏古书的藏家表示。
  揭秘
  行规“不打假”,玩击鼓传花
  假货为何如此泛滥?相关专家分析,目前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部门的缺位,是藏品市场鱼龙混杂、假冒泛滥的一个根本原因。
  更有收藏界人士自揭老底:“买到了赝品,只能怪自己‘眼力’不济。自古以来古玩界的行规就是‘不打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东西是好是坏全凭买方眼力,好坏都要认账,没有退货的道理。”他说,买古玩的经验是“哭”出来的,在古玩市场哪有不交学费的道理?
  “在古玩这个行当,造假不叫造假,而是称为‘做旧’、‘修旧’。假的不说是假的,而是说‘新’的,真的说是‘老’的。”在韭菜园一带经营古玩的刘老板告诉记者,只要卖方没有隐瞒真相,就谈不上欺诈。因为历代都有仿品,也就是所谓的赝品,它们同样有收藏欣赏价值,只要双方认可,出多少钱都正常。
  上述观点得到了卢伯雄的证实。古玩市场是一个特殊行业,在交易中按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形成了特有的行规行约并长期沿用。其中最主要的行规,就是在古玩行业“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人”。“这个行规自古以来就有,到了现代社会,古董交易基本延续。而且在古玩界,普遍不谴责造假的,反而讥笑买假的。”
  这也是为什么业内普遍认为市场上真品比例出奇地低,但这些年却鲜见买家维权的原因。“大家都玩击鼓传花呢!买家转身就变成了护假者。”卢伯雄表示。
  记者手记
  别让“假亦真时真亦假”变成事实
  俗话说“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而越是太平年代,古玩造假之风也越是猖獗。其实我们倒不必因此而过分地感叹人心不古,因为造假之风早已有之。
  古玩仿造,宋代算是第一个高峰,但那时许多人仿造古玩不是为了骗钱,而是为了雅兴和情趣。而后来有人发现这种造假的东西也可以卖钱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到现在,古玩收藏用来骗钱似乎成了主要功能,古玩收藏的“雅玩”之趣已荡然无存。
  甚至有不少市民对古董收藏的理解就是假货,收藏市场也因为假货的充斥变得不干不净,开始出现只有行骗才能“生存”的荒诞现象。所以现在有人用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假亦真时真亦假”来感叹如今的收藏市场。如果对收藏市场放任自流,不加以整顿肃清,那么“假亦真时真亦假”这句话也将不止是一句叹息,而将成为事实。(三湘都市报)
  12月1日,著名画家籍忠亮的巨作《谁主沉浮》(长3米、宽1.75米)在北京中嘉秋季精品拍卖会上以1900万元成交,这是继今年11月拍出千万高价后的又一千万巨作。水墨人物肖像画《谁主沉浮》,是籍忠亮历时半年创作的一幅以表现伟人毛泽东生活风貌为主题的巨作,图中人物头像足有80厘米大小,耳朵比真人的头还要大。该作是继籍忠亮《历史的握手》、《重托》、《万类霜天竟自由》等一系列巨幅伟人题材水墨肖像画之后的又一力作。
  籍忠亮近年来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被广泛传颂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这也是他被业界和前辈一致推祟的主要原因。该作反映的是毛泽东生活中真实生动的原形形象,他身披外衣,转头微笑,洒脱自然,画面线条飘逸、笔法娴熟。籍忠亮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终身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及客座教授。
  (新闻晚报)

  以假乱真的“北魏陶俑”
  1993年10月,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一个摊位出现了一批古陶俑。不久,一位在文物部门工作的文物专家也看到了这些陶俑,他判断是北魏时期的东西。专家想起不久前报上登载了一条古墓被盗消息,便多了几分注意。专家和摊主深入接触后,摊主坦言陶俑是在河南老家的经济开发区施工中挖出来的,河南老家还有好多。后来,专家特意买走几个古陶俑,带去与几位专业人士“会诊”鉴定,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珍贵的国家文物。这位专家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拨专款对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进行“抢救性收购”。于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北京的古玩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对于北魏陶俑的收购热潮。但奇怪的是,有关部门纷纷抢购,可这些陶俑的数量却有增无减。短时间内,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上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陶俑。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专家组紧急开会,重新鉴定,结果惊讶地发现:全部是假的!
  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北魏陶俑”其实是河南省一些农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来自黄河南岸的南石山村,而且大部分出自高家。有关专家来到高家,全傻眼了———类似的“北魏陶俑”堆满了高家后院,有数百件。
  “高古陶器仿制的逼真程度是相当高的,收藏人士要倍加小心。”南宁藏家石见说,有作伪者针对一些新出土的稀见品或珍贵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制成范模,并且入窑焙烧。依古法烧成后埋入土中使其生锈,为了加速土锈形成,有的把化学物质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有的在陶器上涂上一种特制的液体再撒上古墓里挖出来的泥土,这些方法制作出来的仿造品,都让人难辨真伪。
拍卖公司QQ群 投资人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