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市場上撿漏藏家須有一雙火眼金睛
来源: 常州武进拍卖
发布时间: 2014-04-04 10:00:49
点击量:
不久前,拍賣市場資深研究專家季濤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著名古代書畫收藏家朱紹良從低估價拍品中撿出精品“漏”的故事,令筆者印象頗為深刻。文中講到:朱先生通過北京某拍賣公司的圖錄發現了一件清中期袁枚的書法作品《草訣歌》,其中袁枚寫有小楷和行草兩體書,書后有金石大家包世臣的題跋,並且流傳有序。袁枚是清代中葉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詩人,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執詩壇牛耳近50年。以袁枚當時的才學地位,甚至連紀曉嵐、劉墉等都無法相比。袁枚能用兩體書法,歷史上並不多見,稀缺性十分明顯。這件作品起拍價12000元,最終朱先生以55000元競得。
朱先生以5.5萬元買下1.2萬元拍品,似乎不應算撿“漏”。不過朱紹良認為,比起那些已經賣得很高的名人書法作品和信札書信來說,他買下的這件書法作品的藝術和收藏價值都很高。可見,這一定是發掘作品未來潛力“撿了漏”!
同樣的事例在往年的拍賣中多次體現。去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丁衍庸的《白鶴高飛正待時》的估價為160萬至220萬港元,在多輪競價后,最終以904萬港元成交。而該作在1998年蘇富比秋拍中僅以73.5萬港元成交。10多年間,作品以超過當時10多倍的價格再次成交,應該算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撿“漏”。
而最為著名的一次拍場撿漏,則是發生在行情高企的2011年。寧波人孫先生撿了一個創紀錄的“大漏”:他在上海一家不入流的小拍場,花2000多元買了一幅清朝宮廷畫師沈源的《宮廷百子圖》絹本,當年10月送拍上海朵雲軒,朵雲軒將起拍價定為2000元,並在旁邊注了一個提醒為仿品的“款”字。沒想到買家裡高手雲集,有好幾個人居然在民國出版的《古代書畫圖錄》裡查到了出處,幾位認定此畫為真跡的買家幾番競價,最終以250萬元的價格買入。半年增了1200倍,這樣的撿漏紀錄在歷年的各大拍場絕無僅有。
這些事例表明,在當今的拍賣市場上,仍是有“漏”存在,甚至不少還是“大漏”。不過撿漏需要智慧,正如一位專家所說:一次成功的撿漏需要藏者有足夠的收藏知識積累和獨到的眼光,以及對未來市場的科學預判等因素來綜合決定。古玩收藏總會有撿漏機會,而撿漏的成功則需要藏家的一雙“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