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画境
一、禅画源流
禅境与画境
禅境,本不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者“一切众生圆满心性与佛无殊”。《指月录》《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记载了祖师证入与佛无殊的圆满心性的公案,祖师以圆满心性喻月,强用文字,是祖师大德以大悲心引导我们证入生命圆满的实相,回到当下,而在这一状态时,一切行为皆可称为禅,一切境皆可为禅境。
南宋,佚名,释迦出山图。临济宗高僧痴绝道冲禅师赞颂:
“入山太枯硬,雪上带霜寒;冷眼得一星,何再出人间。”
(传)南宋胡直夫,出山释迦,太白西岩禅师赞:
“夜半见明星,山中添冷话。脚未出山来,此话行天下:我观一切众生成佛多时。只有你这老子犹欠悟在。”
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立名相,连言说都是多余的,那作为形色名相的艺术更是多余。《五灯会元》记载:
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
祖正色曰:‘试塑看’。
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
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
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艺术如何能拟实相呢?艺术所谓描绘真实也只是假上说假而已,从这则公案也可知,艺僧可以出雕塑六祖色身,是为“善塑性”,但六祖的法身佛相如何比拟?这是方辩未悟的地方,这也是禅宗影响水墨艺术,但艺术与禅宗还是有区别的地方。除非艺术家真正能体悟诸法空性,体悟水墨艺术语言的空性,也就是以文字般若,进而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这样文字与艺术才可能真正通禅。
南宋,虚堂智愚给日本照禅者法语,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
“世路多峨险,无思不研穷。平生见诸老,今日自成翁。认字眼犹绽,交谭耳尚聋。信天行直道,休问马牛风。”
画境,这里的画境是指水墨禅画作品所呈现的境相,因禅画作者大都习禅或自身即是禅僧,他们的画境与禅境一样本不可说。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禅无定相,不执于定境而不可说。画是一念心之定相呈现,故勉强说之。又因读者时间、环境、心境等不同,会有不同心灵感受,所现之画境也不同。心有所契,境有所契。画境因作品的不同及观者读画因缘的不同,故禅画有高、逸、清、简、古、淡、浑、远八种品鉴名相。
审美及美感的发生都是源于生命的本体,禅画创作是内外统一的,具有生命的真实,笔墨简练直接,再有禅师题赞印证,故易与读者产生共鸣。